金口訣遇到閏月怎樣運用干支

陰陽歷法換算,雖然有不少專家學者從前苦于尋覓一個固定的程式,但至今仍沒有成果。現在只能參照1993年出書的《中美地理萬年歷》一書,但書中準確的地理日月時刻只從1900到2010年,因恐2011后時刻誤差超越一分鐘,不行準確,不敢印出。其間首要的原因在于陰歷置閏問題。 

陰歷單月29天,雙月30天,每500年有97個正月為大月;19年7閏,固定閏六月大。陰歷選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效果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改變,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珍寶。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歷(簡稱格歷)3-4天里動搖,不方便計算、回憶和運用。陰歷閏哪個月?決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陰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二十四節氣在陰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延的,所以有的陰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求加閏月的年初相符。所以陰歷就規則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例如2001年陰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傍邊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后邊,所以叫閏四月。 

假如拋開這些雜亂的地理歷法,只想計算簡略的干支計時,只需求了解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即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仍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般配,擺放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編年法 

如甲子為榜首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咱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編年這種辦法擺放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陰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就是干支年歲。假如序號數小于、等于零則于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遍及實施,首要為星相家計算八字用。其辦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他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子榜首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陰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而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認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他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訣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他。

祖父筆記獨家運用,轉載請聯絡網站管理人員!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