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又三個時辰,因而,本年要想知道下一年的立春時節,只需求在本年立春時節的基礎上,再添加五天三個時辰就可以了。每個節氣的時間是十五天五個小時又十五分鐘。以此為根據,從立春到立秋,合計有三十三個時辰,也便是將近三天的時間。所以從立春那天往后推三天便是立秋。這兒的隔位是對沖的意思,退岸是說要退一步。也便是說,與立秋日對沖之日退一位便是立夏。從立夏到立冬的時間與立春到立秋的時間是相同的,因而,從立夏天往后推三天便是立冬。
以嘉靖十七年,也便是戊申年為例,甲子日午時立春。要想知道來年什么時候立春,只需求在本年立春時節的基礎上,順增五天三個時辰就可以了。比方,甲子日立春,順增五天三個時辰,便是己巳日酉時。也便是說,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己巳日酉時便是來年的立春時節。所謂“立春三日便逢秋”,即從甲子日午時到丁卯日丑時是三日六個時辰,也便是說,六月二十四日丁卯日丑時立秋。所謂“隔岸退位夏更臨”,即堅持天干不變,而將地支退丙申一位,也便是說,乙未日酉時立夏。所謂“再過三朝冬又到”,即從立夏天乙未日酉時往后推三天,也便是說,九月二十六日戊戌巳時立冬。
月亮和太陽相會后,咱們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小部分,這種現象叫做“朔”。月朔是自古就有的,每個月都有初一、初九和二十九。以大月來說,五個天干與九個地支相連在一起;以小月來說,四個天干和八個地支相連在一起。四十七年前有閏月,四十七年后的二月便是閏前二月。這是完全正確的,一切都在掌訣之中。但中氣地點的方位是不同的。閏月之前的中氣在月末;閏后之月的中氣在每個月的初一。沒有中氣,被稱為閏月。
清楚地知道每個節氣的時間后,就不需求再專門檢查節氣了。五時二刻是驚蟄,十時四刻是清明。三時六刻是立夏,九時是芒種。二時二刻是小暑,七時四刻是秋分。三日六刻是白露,三日六時是寒露。三日十一二是立冬,四時四刻是大雪。四時九刻是小寒,五日三時是立春。節過了子時,就再加上一天。這種提法一定要牢記在心。
『此★文為祖父筆記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