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1、什么是真太陽時刻,什么是時辰頭,時辰中
真太陽時刻的算法比較復雜,跟出世的日期和出世的時辰(幾點幾分幾秒)、出世區域這三個要素有關。至于怎樣把北京掛鐘時刻換成真太陽時刻的話,咱們能夠直接運用網站上的星座(或星盤)在線排盤東西來進行查詢。你只需輸入某個人的出世日期、時刻、出世區域等信息后,就能夠快速精確地知道自己的真太陽時刻了。
例如:某女于公歷1982年4月20日12時58分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出世,運用在線排盤東西查出她的出世的真太陽時刻為:公歷 1982年04月20日 12點18分40秒。
我對真太陽時刻不明白,本來沒有這么叫的,夏令時我國就實行了一陣,就不用了.咱們一般算命是按正常的北京時刻來算,也便是曩昔的老鐘點,下午3—5點是申時.
2、申時是幾點到幾點
申時是15時正至17時正,別稱哺時、日哺。
我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持平於如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依據我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刻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運用。
擴展材料:
其他時辰
子時:唐前0:00-2:00、唐后23:00-1:00
丑時:唐前2:00-4:00、唐后1:00-3:00
寅時:唐前4:00-6:00、唐后3:00-5:00
卯時:唐前6:00-8:00、唐后5:00-7:00
辰時:唐前8:00-10:00、唐后7:00-9:00
巳時:唐前10:00-12:00、唐后9:00-11:00
午時:唐前12:00-14:00、唐后11:00-13:00
未時:唐前14:00-16:00、唐后13:00-15:00
申時:唐前16:00-18:00、唐后15:00-17:00
酉時:唐前18:00-20:00、唐后17:00-19:00
戌時:唐前20:00-22:00、唐后19:00-21:00
亥時:唐前22:00-24:00、唐后21:00-23:00
參考材料來歷:搜狗百科-申時
申時是15-17點
子時: 23點 –清晨1 丑時: 1 點 –清晨3
寅時: 3 點 –清晨5 卯時: 5 點 –清晨7
辰時: 7 點 –上午9 巳時: 9 點 –上午11
午時: 11點 –上午13 未時: 13點 –上午15
申時: 15點 –上午17 酉時: 17點 –上午19
戌時: 19點 –晚上21 亥時: 21點 –晚上23
申時是下午3時正至下午5時正。
我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持平於如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依據我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刻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明,以23點至1點為子時,1點至3點為丑時,3點至5點為寅時,順次遞推。
擴展材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明,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順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叫深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叫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拂曉、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替換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叫日始、拂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刻。(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叫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便是吃早飯時刻,(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叫日禺等:接近正午的時分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叫日正、正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叫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叫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叫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分。(17時至19時)。
【戌時】傍晚,又叫日夕、日暮、日晚等:此刻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六合模糊,萬物模糊,故稱傍晚。(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叫定昏等:此刻夜色已深,人們現已中止活動,安歇睡覺了。人定也便是人靜。(21時至23時)。
參考材料?百度百科—時辰
參考材料?百度百科—申時
下午3時正至下午5時正。
別稱哺時、日哺。十二時辰是古人依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改變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概括總結、首創于世的,十二時表時共同、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地理歷法的一大杰出貢獻,也是我國絢爛的文明珍寶之一。
擴展材料
我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持平於如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依據我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刻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明,以23點至1點為子時,1點至3點為丑時,3點至5點為寅時,順次遞推。
時刻來歷
古代勞動人民開端描繪時刻首要參照清楚明了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方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來逐步改用授時設備讀數來描繪,后來也逐步給這些授時設備讀數配上了五行。
比方,給甲乙兩字配上木(4:48-9:36)、給丙丁兩字配上火(9:36-14:24)、給戊己兩字配上給土(14:24-19:12)、給庚辛兩字配上金(19:12-24:00)、給壬癸兩個字配上水(0:00-4:48),這些附會并無實際意義。
參考材料來歷:搜狗百科-申時
參考材料來歷:搜狗百科-時辰
申時是15時正至17時正。
申時別稱哺時、日哺,如杜甫《徐步》詩有“荒庭日欲哺”之句。十二時辰是古人依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改變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概括總結、首創于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明,以23點至1點為子時,1點至3點為丑時,3點至5點為寅時,順次遞推。
擴展材料
時辰:
在我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辦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于今日的二十四小時。深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刻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他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日的兩個小時,所以,當掛鐘剛剛傳入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刻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今后,跟著掛鐘的遍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終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步上升,顯露刻數,以顯現時刻。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于現在的1440分鐘??梢娒靠滔喈斢诂F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于現在的正午11時 43.2分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刻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散失,此罪孽深重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地理學的說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便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罪大惡極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刻,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參考材料來歷:百度百科-申時
參考材料來歷:百度百科-時辰
申時是指:15時正至17時正 ,即下午15點~17點。
申時,別稱哺時、日哺。如唐代杜甫的《徐步》詩有“荒庭日欲晡”之句。(譯文:下午晡時到荒庭。)
十二時辰是古人依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改變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概括總結、首創于世的。十二時表時共同、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地理歷法的一大杰出貢獻,也是我國絢爛的文明珍寶之一。
擴展材料:
我國十二時辰別離對應的時刻: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人依據我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刻來命名各個時辰。
1、子時為:23~1點;
2、丑時為:1~3點;
3、寅時為:3~5點;
4、卯時為:5~7點;
5、辰時為:7~9點;
6、巳時為:9~11點;
7、午時為:11~13點;
8、未時為:13~15點;
9、申時為:15~17點;
10、酉時為:17~19點;
11、戌時為:19~21點;
12、亥時為:21~23點。
參考材料來歷:搜狗百科-申時
搜狗百科-十二時辰
3、教師您好,出世的時辰怎樣算?到底是按北京時刻仍是當地的真太陽時…
我對真太陽時刻不明白,本來沒有這么叫的,夏令時我國就實行了一陣,就不用了.咱們一般算命是按正常的北京時刻來算,也便是曩昔的老鐘點,下午3—5點是申時.
依據《周易》,應該依照地方時算。
你好!
從五行生辰上說:15;30曾經都是未時
期望對您有所協助
謝謝對您采用
記住給問豆啊!
4、申時指的是幾點?
首要古代每個時辰都是兩個小時,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替代,子時是清晨11:00-1:00,以此計算,申時是15-17點
時,也稱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明,每個時辰等于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清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別離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古人將夜里的時刻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于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端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清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又將一更分為五點,古代的1點合現代24分鐘。例如古代人說的“三更二點”,便是指夜間11時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等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的14分24秒。古語中的“剎那”、“少頃”,均指很短的時刻
下午3-5時
【申時】哺時,又叫日鋪、夕食等:(北京時刻15食至17時)。
祖父筆記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