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顧植山】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
近現代的中醫界,因為摒棄了命運學說,對中醫根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現已說不清楚了,“六經”問題便是一個典型比如。有人以為“六經辨證明即八綱辨證,六經稱號原本可廢”,甚而批判張仲景《傷寒論》“沿襲六經以名篇,又不免美中不足”。
已故中醫學家方藥中先生曾指出: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根底和根由”。
事實上,六經辨證是中醫根底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尋常!本文擬據命運理論對六經辨證的原義和本質試作闡釋,藉此闡明命運學說的重要含義。
根究“六經”本質要害在對“三陰三陽”的了解
中醫學中將疾病分屬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進行辨證論治的辦法,習稱“六經辨證”。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首要將熱病分作三陰三陽六個階段;至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辨證綱要,樹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光芒模范,對中醫學的開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可是,“六經”的本質是什么,后世醫家頗多爭議。
評論六經本質,要害在對“三陰三陽”的了解。現在一般的解說以為:三陰三陽是陰陽的再分,事物由陰陽兩儀各生太少(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而為四象,從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陽明和厥陰,構成三陰三陽。有人以為,《素問·熱論》的六經以表里分陰陽,《傷寒論》六經則以寒熱分陰陽。
若按此了解,三陰三陽表達的僅是寒熱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淺。但作為辨證綱要的六經,并沒有把熱象最著或陽氣最盛的病叫太陽病,也沒有把寒象最重或陽氣將絕,抑或傳變到最里的病叫太陰病。且太陽主表,何故不聯絡主皮裘的肺衛而與膀胱配應?
為什么溫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陽?太陰若為陰之極,為什么《傷寒論》太陰病提綱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的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癥狀?太陰病的第二條是“太陰中風,四肢煩痛”,第四條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均不能以寒盛里極作解說。
日本漢方醫家把少陰病說成是“表陰證”,但《傷寒論》少陰病多亡陽危候,論中列出的“難治”、“不治”、“死”的條文就有8條之多,遠較太陰和厥陰病深重,其證候性質能以“表陰”歸納嗎?等等此類的問題,明顯不是簡略的陰陽再分或八綱說所能解說清楚。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本質就永遠是個謎。
“三陰三陽”指天然界陰陽聚散的六種狀況
三陰三陽理論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一大特征。《黃帝內經素問》論說三陰三陽的篇名叫“陰陽聚散論”,這就明確指出了三陰三陽與“陰陽聚散”密切相關。
什么叫“陰陽聚散”呢?《史記·歷書》說:“以致子日當冬至,則陰陽聚散之道行焉。”闡明三陰三陽的區分是以一年中陰陽氣的盛衰改變為根據的,三陰三陽表述的是天然界陰陽聚散的六種狀況。
《素問·陰陽聚散論》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是故三陽之聚散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聚散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陽之開、闔、樞,為什么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從上面圖式中能夠看到,太陽在東北方,冬至往后,正是陽氣漸開之時,故為陽之“開”;陽明在西北方,陽氣漸收,藏合于陰,故為陽之“闔”。
少陽在東南方,夏至太陽回歸,陰陽轉樞于此,故為陽之“樞”。三陰之開、闔、樞同理:太陰在西南,夏至今后,陰氣漸長,故為陰之“開”;厥陰居東向南,陰氣漸消,并合于陽,故為陰之“闔”;少陰在正北方,冬至陰極而一陽生,故為陰之“樞”。
筆者以為,老子《道德經》中“三生萬物”之“三”,指的便是天然之氣的開、闔、樞。世界由太極生陰陽,陰陽之氣有了開、闔、樞三種運動改變狀況,所以化生萬物。
有人引證《周易·系辭》的天、地、人三才說來解說老子“三生萬物”之三,但人是由“三”產生的萬物之一,而不應是生成萬物的不行短少的根本元素,不然,沒有人的當地的萬物怎樣產生呢?故以《周易·系辭》的“三才”來解說老子的“三生萬物”,于理欠通。
三陰三陽開闔樞決議“六經”和“六經辨證”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議了“六經”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特色。需要用五運六氣在不同時空方位陰陽氣的狀況來了解三陰三陽。從五運六氣的視點來看六經,以往六經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就大多能夠得到較為合理的解說。例如:
風寒外感,何故先犯足太陽?為什么溫邪外感又首要犯手太陰肺?按三陰三陽六氣開闔樞方位,太陽在東北,陽氣始開之位;太陰在西南,陰氣始開之位。《素問·五運轉大論》云:“風寒鄙人,炎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
寒為陰邪,故風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陽。溫熱在上,又屬陽邪,故溫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陰。氣分是陽明,營分血分是內入少陰。可見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根底都是三陰三陽,用三陰三陽形式就能夠把兩者一致起來。
《素問·六微旨大論》論標本中見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習尚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六經表里般配: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實則少陽,虛則厥陰。有人問:為什么不是太陽和太陰、少陽和少陰、陽明和厥陰互相中見和互為表里?
試想上述三陰三陽開闔樞,太陽與少陰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氣;陽明與太陰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氣;少陽與厥陰同居東方,均含三木習尚。理解了這一聯絡,它們之間互相中見和互為表里的道理就簡單了解了。
由此聯絡到中醫的伏邪學說。前人以為寒邪“無不伏于少陰”。為什么伏于少陰呢?因少陰和太陽同處北方時位,寒邪從北方侵略,體實則從太陽而發(所謂“實則太陽”),體虛則心腎陽氣受損,發病時出現出少陰病特征,故稱“邪伏少陰”。
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論,病邪應屬伏燥,燥邪多從西方犯太陰陽明之地,故SARS出現出伏燥發于太陰而傷肺的特征。
《素問·熱論》描繪六經傳變,只觸及足之六經而未及手六經。《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根本上承繼了《素問·熱論》六經的概念。經北宋朱肱的發揮,遂有“六經傳足不傳手”之說。后人對此多存疑問,不知其所以然。
如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或問》中說:“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全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從陰陽聚散的開、闔、樞方位可知,三陰三陽與經絡的配應,確乎先從足六經開端的。
再從三陰三陽與臟腑的聯絡看,足六經與臟腑的聯絡是: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若謂六經形式由八綱辨證歸納而來,何故疏忽了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
從三陰三陽開闔樞方位圖可知,心所在的正南和肺所在的正西都不是三陰三陽的正位。南北對沖,正北為少陰,故心稱手少陰;少陰也緣心火而配屬“君火”,少陰病疑心腎陽衰證候。西方屬太陰陽明之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肺稱手太陰,辨證宜從陽明太陰中求之。
人氣應天,“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三陰三陽既是對天然界陰陽聚散的六個時空段的區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況的表述。三陰三陽在天為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六氣,在人則各一臟腑經絡。
清代醫家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轉義》在論述六經時云:“此皆論六氣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運六氣之旨,未嘗論及手足之經脈。”張氏著重六經是“六氣之化”是對的,但“六經”不是經絡而又不離經絡;不是臟腑卻可統臟腑。
不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但又與風、寒、暑、濕、燥、火密切相關。正是有了三陰三陽辨證,故傷寒學家著重“傷寒之法能夠推而治雜病”。“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
山西老中醫李可治療內科急危重癥疑難病,常用六經辨證而獲奇效。他的體會是:“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盟主,則萬病無所遁形。”
學者以為,《傷寒論》中的丹方首要源自《湯液經法》,但為什么《湯液經法》未能像《傷寒論》那樣對后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原因在于張仲景開展了六經辨證系統。
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取材于《湯液經法》,但選用的是五行臟腑辨證形式,影響就遠不如《傷寒論》而罕見撒播。講《傷寒論》不能不講六經辨證。能夠說,沒有六經辨證,就不會有《傷寒論》如此高的學術位置。
日本的古方派醫師不注重《黃帝內經》,其代表人物吉益東洞甚而否定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以為《傷寒論》“論不行取而方可用”。
他們分裂《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聯絡,不去研討《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的深意,只研討《傷寒論》的方證和藥方。日本古方派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我國的一些學者,“六經可廢論”便是這一影響下的產品。
聞名中醫學家王永炎等將證候的動態演化性歸納為“動態時空”特征,三陰三陽之間是有序的動態時空改變。三陰三陽辨證,可較好地反映疾病產生時表里環境全體改變的動態時空特征,絕非八綱辨證能夠代替。
知道“六經”理論與五運六氣的聯絡,對正確了解和運用六經辨證,評價六經辨證的價值位置,具有極為重要的含義。
①祖父筆記①文章不得自行轉載,違者必追查!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