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關是什么意思

山海關是明長城東端的一座關口,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依燕山,傍渤海,局勢險峻,有“全國第一關”之稱。
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清乾隆二年(1737),撤衛置臨榆縣,為縣治所在地。新中國建立前后,先后設秦榆市(今秦皇島市)山海關辦事處、遼西省(今遼寧省)山海關市。1952年11月,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稱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至今。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十分險峻。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渝關關城。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將兵伐高麗,出臨渝關。正值漲水時節,后勤運送不力而還。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義,李密謂楊玄感曰:皇帝出征,遠在遼外。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可不戰擒也。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復議伐高麗,至臨渝宮。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開元二十年(732年),契丹領袖可突干暴亂,幽州道副總管郭英杰屯于渝關外,為可突干所敗。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暴亂,平盧軍節度使劉正臣來歸,不久遣前鋒使董秦襲渝關,入北平。天復三年(903年),契丹阿保機遣其將阿缽寇渝關,劉守光戍平州,誘執之。
五代后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護兵,募戰士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于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后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
盧龍,石敬瑭在太原暴亂,并求救于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后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受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于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施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襲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嘗駐蹕于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奇跡》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于此。”光緒四年《臨榆縣志》對秦皇島的描繪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刺進海中,橫壓水面,
遠望形如臥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山海關1990年曾經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境內長城26公里,坐落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前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首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護修建,是一座防護系統比較無缺的城關,有“全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全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西羅城等長城修建,向游客展現了中國古代城防修建風格。山海關是一座文明古城,明代城墻修建根本無缺,首要大街和冷巷,大部保存原樣,特別是保存很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愈加高雅古拙。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全國第一關城樓,屹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仰望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田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英姿;南邊的大海也模糊可見。全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修建。散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咱們先人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特殊才智。
山海關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長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寬五丈,深兩丈五尺的護城河環繞其外。城墻外部以青磚包砌,內填夯土,高約十四米,寬七米。有城門四個,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四門俱存,東門即為“全國第一關”,保存最為無缺。城門臺上座有全國第一關城樓,實測城臺高十二米,城樓高十三點七米,樓東西寬十米零一,南北長十九米零七,樓分兩層,上覆灰瓦單檐歇山頂,樓上、下兩層,北、東、南三面開箭窗六十八個,平常封閉,用時敞開。西面屋檐的正中懸掛黑字白底巨幅匾額,上書“全國第一關”五個大字,筆跡蒼勁、雄壯,為明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蕭顯所書,現真跡藏于樓下,樓外所懸為1920年摹制品。
關城西門原亦有樓,與東門全國第一關城樓規劃相同。亦有匾額題字“祥靄榑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書。因年久失修,早已殘缺不勝,于一九五三年拆毀。關城南門樓的規劃和東、西兩門樓相同。匾額題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損嚴峻。于一九五五年拆毀。北門上有門樓,明天啟六年(公元1627年)建,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員外郎邵可立、副將劉孔尹重建。建后城樓屢次遭受火災,故拋棄未修。
山海關城四座城門的外部均有甕城,現僅存東門甕城,周長三百十八米,甕城門向南開,與第一關券門成直角形。甕城西面墻長八十五米,北墻長八十三米,東墻長七十二米,南墻長七十七米,城高十三米。甕城墻上寬度,西為十五米,東為九點七米。
山海關城還有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
東羅城:據《臨榆縣志》載:“東羅城傅大城之東關外,高二丈三尺,厚丈有四寸,周五百四十七丈四尺,門一,在城東,即關門,為東西孔道。建樓于上曰‘服遠’。水門二,譙樓二,附敵樓七。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備副使成遜建。初設三門,清康熙四年(1665年)移關時,通判陳天植、都司孫枝茂、守備王御春重修。因塞南北二門,即以東門為關門。舊設敵樓,今廢。環城為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據實測,東羅城周長約四華里。今東羅城關門門額上嵌有石匾一塊,刻“山海關”三個大字,但因風蝕雨剝,筆跡已模糊不清。別的在東羅城的城墻上有不少青磚磚脊上燒制有當年參與筑城的單位和時刻的文字。發現這種帶有文字的磚就達九種,別離為:“萬歷十二年真定營建”,“萬歷十二年德州營建”,“萬歷十二年建昌車營建”,“萬歷十二年燕河路造”,“萬歷十二年樂亭縣造”,“萬歷十二年撫寧縣造”,“萬歷十二年盧龍縣造”,“萬歷十二年遷安縣造”,“萬歷十二年灤州造”。這些燒制著文字的磚能夠看出,其時參與構筑東羅城的既有營、路,又有州、縣,動用了大批戎行將士和當地民夫。
西羅城:據《臨榆縣志》載:“西羅城,傅大城之西關外,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巡撫朱國棟請建,工未畢,通變革間斷。門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時,即有拱宸樓,不知何年始建。因土筑易圮,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副將楊元改用磚石。”今“拱宸門”及西羅城均毀。
南北翼城,別離距關城南、北二里,修建形制相同。據《臨榆縣志》載:南北翼城城墻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門。為“明巡撫楊嗣昌建”。兩座翼城皆毀,僅存殘址。
別的,在關城東南角舊有奎光樓,東北角舊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筑有牧營樓,臨閭樓。以上四樓早已銷毀。關城中心,還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鐘鼓樓,此樓解放前就已破爛不勝,解放后因堵塞交通,于1952年撤除,后復建。
在關城東二里歡欣嶺上,還筑有一座威遠城,相傳為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筑。實測其遺址,周長六百一十四米。此城地處要害,遙控四野,與關城成掎角之勢。

『祖父筆記』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