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是什么日子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有半數以上是重日,即月份與日期相同。比方:一月初一的新年、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的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十月十的十成節等,這些都是“重日節日”。在秦漢及其秦漢曾經,這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六合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遍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的特征,它以陰歷為布景,以“重日”為首要節日,再加上后起的某些釋教節日(如浴佛、中元、臘八等)及其他零星節日(如上元、中秋)。

其間,端午節本名為“端五”,即陰歷五月的第一個五日,也稱“重五”。和端午節相同,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半數以上是“重日”。如陰歷正月初一是新年,舉辦各種喜慶活動;陰歷七月七是“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我國民間過“乞巧節”;陰歷九月九為重陽節,人們登高、賞菊,現為國家規定的老年節。除這些首要的傳統節日外,我國還有一些傳統節日為“重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古俗驅邪祛瘟。

發生原因修改

盡管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各自的來源,但其間很多為“重日”這個事實上與中華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在我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上,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六合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此,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美好、健康,久而久之便演化出了許多“重日”季節。

★祖父筆記原創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