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年有哪些年份

歷史上的乙丑年都是那年

乙丑是古人核算時刻的一種辦法,六十年一個輪回,所以,乙丑年并不是特指某一年。而離現在最近的一個乙丑年是1985年,而下一個乙丑年是六十年即1925年,往后是2045年。

乙丑為干支之一,乙丑年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干支編年中一個循環的第2年。

我國傳統編年干支歷的干支編年中一個循環的第2年稱“乙丑年”。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余5,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2,除以12的余數是2,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乙丑年”。

干支編年起算自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而干支編年又是干支歷的編年辦法。歷代官方歷書(即黃歷)皆如此。民國后,皇帝年號被棄用,新的編年辦法又不能經過,陰歷只能借用干支來編年,其一年的范圍在正月初一至歲除內,此點并無爭議。但陰歷和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區分規矩、每年天數等皆不同。因為民國后運用了公歷,不少民眾在歷法常識上的短缺,所以常把干支歷和陰歷混雜。

乙丑是古人核算時刻的一種辦法,六十年一個輪回,所以,乙丑年并不是特指某一年。

而離現在最近的一個乙丑年是1985年,而下一個乙丑年是2045年。 干支編年法簡介如下: 干支(gānzhī)編年法是我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向運用的編年辦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次序般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載,這便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叫喊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叫喊地支。 干支編年傳說出自黃帝年代。

實踐是萌發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今后。有人以為我國在漢武帝曾經用干支編年。

可是,這便是歲星編年, 歲星是顆實在的天體所以用歲星地點編年,干支表明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歲星約85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劉歆提出)。

此刻,干支編年也有運用,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從頭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

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干支編年存在與太歲編年轉化的一些紊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

所以太歲編年和干支編年在太始二年外表相同。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命令在全國推廣干支編年。

從此干支編年固定下來,并一向連續至今未再紊亂。可是用天干和地支調配紀日的表現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用,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殘片。

祖父筆記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