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大衍的各種說明
西漢·京房:五十者, 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其一不必者,天一不必,天之氣憤,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焉。
后漢·馬融:《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 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節時令。北辰位居不動,其他四十九運而用也。
后漢·荀爽:卦各有六爻, 六八四十八, 加六合二用, 凡有五十。( 乾 )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
漢·劉歆:是故元始有象, 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
東漢·鄭玄:六合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
三國·姚信:六合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有象,六畫之數,故減之四十九也。
三國·王弼:演六合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九,則其一不必也,不必而用之以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夫無不能夠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宗也。
南宋·朱熹: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九,蓋皆出于理勢之天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
清·姚配中:大,大數也;六合之數五十五,減其小數五,以象五行,用其大數五十以演卦。故曰‘ 大演之數五十’,五十者,參天兩地,減五亦參天兩地,減一,象太樞也。 《洪范》‘一五行’,五行俱生于一,合之則五,故減五以象五行。 五者,五行之生數,中心數也;五行成數,皆以五合生數,則成數之中,俱各有五。
唐·崔憬:“八卦之數相加為五十,艮為少陽,其數三;坎為中陽,其數五;震為長陽,其數七;乾為老陽,其數九; 兌為少陰,其數二;離為中陰,其數十;巽為長陰,其數八;坤為老陰,其數六。”
宋·程頤:大衍之數五十,數始于一,備于五。小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則五十。五十,數之成也。 成則不動,故損一以為用。‘六合之類五十有五, 成改變而鬼神’也。
近人杭辛齋以為 :“大衍之數,是一陰一陽各得一半,為二十五。二十五為一、三、五、七、九的數, 兩個一、三、五、七、九相對,一陰一陽各得二十四,而中心之一,乃陰陽各半分,相加只要四十九。”
金景芳以為:按以上諸說,或牽附《圖》《書》;(朱熹.姚配中),或雜以《老莊》(王弼),或憑臆穿鑿,(京房、馬融、荀爽),皆毫無根椐;較為出色者,乃在姚信董遇二人,然謂六畫為象。六畫,亦無當于易理也。蓋全《易》不言五行,亦猶洪范不言八卦。
高亨以為:“大衍之數五十”之后脫“有五”二字,故成為五十。
王贛以為:“大衍數”是《易經》對七爻及七爻以上卦的總稱。(詳見王贛著《古易新編》和《大衍新解》兩書)
五行 以為:古人以為,國際是由五行開展的,而又有“須彌納芥子,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這種思維。所以要表達大道至簡,簡略的剛好讓人能夠了解。又由于事物是敵對的。所以陰陽各二十五,可是國際沒有肯定的停止,沒有肯定的平衡。所以只能是陰陽共四十九!
大衍之數是什么意思?
徐醒民:“讀易簡說” 【 大衍之數 】 秦始皇焚書時,周易因李斯視為卜筮之書而逃過。其實易之為書,廣闊悉備,不但為卜筮罷了。但是孔子在系辭上傳里也說過:「以卜筮者尚其占。」學易自須玩占,玩占則不能不了解卜筮。卜是灼龜為兆,取象五行之變,以決疑事,此法久已失傳。筮是指蓍草而言,便是揲著求卦之意。諸儒所傳的筮法不盡相同,但有系辭傳所說的大衍之數可資考據。 系辭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然后掛。」這段傳文顯然在闡釋大衍之數的道理,但筮法也就藉此傳其梗概。筮有規矩,稱為筮儀,幷須設置蓍室,準備各種用具,以及焚香問候、命蓍等。這些儀軌此處不必詳敘,僅擇諸儒的注解,將首要的辦法介紹如下: 一、將藏在竹櫝或木櫝中的五十莖蓍草取出,以兩手執之,熏于香爐,命蓍,然后隨取一莖放回櫝中,留下四十九莖,也叫四十九策,用來揲蓍。此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將四十九策分為二分,不需計數。分隔后,就放在左右兩頭,以象兩儀。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 三、兩儀在左面的象天,在右邊的象地,即在左面的策數中分出一策象人,掛在右手的小指間,以象六合人三才。此即「掛一以象三。」 四、取左面的蓍草,執于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便是以四策為一計數單位,揲之便是數之,一數便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數到最終,視所余的策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行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間。此即「歸奇于扐以象閏。」現已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左面。 五、次取右邊之策執于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數到最終,視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而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間。此即「五歲再閏,故再扐然后掛。」現已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右邊。揲蓍到此,是為第一變。檢視扐在左手三四指間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間的右余之策,如左余一策,則右余必三策,左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算計左右所余之策,以及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便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五策,便是九策。行將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處,第一變即告完結。 六、再將左右兩頭現已數過的蓍草合起來,檢視其數,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如第一變這儀。最終檢視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算計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便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四策,便是八策。行將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處,是為第二變。 七、又將左右過揲之蓍合起來,檢視其數,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變那樣分二、掛一、揲四、歸扐。最終檢視左右所余之策,與第二變同,則將所余之策與掛一之策合之,另置一處,是為第三變。 八、三變而成一爻,核算三變所得掛扐與過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變算計得掛扐十三策,以減四十九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的策數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由于揲蓍時是以四四數之,此處故以四除,則三十六得九,是為老陽,其畫為「」,名之為重。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五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為老陰,其畫為「」,名之為交。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一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為少陽,其畫為「」,名之為單。如三變合得掛扐十七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為少陰,其畫為「」,名之為拆。 如是三變而成初爻,行將初爻畫在畫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再經三變而成二爻。今后每三變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變而成一卦。畫卦時,由下往上畫。前九變而成三爻,呈現一個三畫卦于內,便是初二三爻,稱為內卦。后九變又呈現一個三畫卦于外,便是四五上爻,稱為外卦。得內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數,有體有用。體是五十莖蓍草去一不必,此一便是太極。韓康伯引王弼之說:「不必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以象兩儀三才四時閏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陽每爻三十六策,老陰每爻二十四策,老陰老陽各一百九十二爻,總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以當萬物之數。大衍的衍字,鄭康成當演字講,便是推演其數之義。演數有必要五十莖蓍草,故取五十以為大衍之數。觀變玩占,了解五十之數體用兼備的含義,即可入道。自漢以來,歷代諸儒關于五十之數的說明,各有其異見,學者應當善予采擇,以為研討參閱。
周易中,‘大衍之數五十’怎樣了解?
《周易》系辭中的“大衍之數五十”,是易學研討里爭辯較多的當地,許多易學我們對此都有論說,但都未能使人徹底服氣,這就使“大衍之數”成了千古之謎。 我以為“大衍之數”是從河圖洛書中來的,人們之所以不能知道“大衍之數”,是由于人們都不能真實知道河圖洛書。河圖是陽的示意圖,洛書是陰的示意圖(具體論說見我的《太極圖與河圖洛書解析》)。六合是最大的陰陽,所以河圖和洛書又能夠代表天和地。也便是說,河圖洛書包含了六合萬物的全部信息,蒼茫世界中的全部皆在其間,故圣人取河洛之數用于占筮。 所謂陰陽之中還有陰陽。河圖和洛書是由黑點和圓圈組成,黑點代表陰,圓圈代表陽,這是構成河圖洛書的最根本元素。河圖洛書合在一起,正好是五十個黑點和五十個圓圈,也便是五十個陰、五十個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有道才可為用,所以有必要把根本的陰陽元素合在一起,而成為與道相合之數。五十個陰、五十個陽合在一起,組成五十個陰陽數,這便是“大衍之數五十”。 為什么“大衍之數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 所謂六合本不全,全部顯象之物皆不能滿意,全部滿意之物皆不能顯象。道因滿意而無象可見,五十之數因與道合亦不顯象,而占筮正是為了以數顯象,故五十掛一而用四十九,取其不圓之義。
★文章來自祖父筆記,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